十個股票常見誤解

港人熱衷於投資股票令資產增值,據《IEC調查研究:金融理財及借貸的知識、態度與行為》發現,45%香港市民於過去12個月曾經投資於金融市場。股票是最受歡迎的金融產品,這批投資者中有74%表示於期內曾經持有或買賣。

投資股票看似簡單,其實當中大有學問,投資者教育中心聯同香港證券業協會,爲你剖析十個股票常見錯誤和誤解,讓你投資股票時更加精明。

投資心態

1. 抽新股、買股票必賺?

IEC調查顯示,27%受訪者認為買新股一定賺錢,55%認為投資人民幣可以保證升值。有33%受訪者預期投資年回報最少2成。

根據路透社資料,去年上市新股共有79間,其中28間首日掛牌的收市價較招股價低。人民幣在今年二至五月期間亦曾貶值近4%。2013年香港恒生指數全年升2.9%,而恒生國企指數跌5.4%。

事實上,除非投資產品列明盈利保證,否則都並非穩賺不蝕。

2. 不全面評估股份表現

投資者發現心儀股票時,只聚焦於利好消息,未有清楚了解其負面因素就作出投資。投資者應平衡各方面資訊,全面了解及評估投資目標。

投資策略

3. 主板的股票比創業板的「穩陣」?

聯交所對有意在主板或創業板上市的公司設有不同要求,例如對營業記錄、盈利、上市市值等需符合不同的水平,詳情可參閱聯交所網頁的股本證券基本上市規定

上市企業的穩健程度,應參考個別公司的財務狀況、行業因素,及香港以至環球經濟狀況等,而非單以在主板或創業板上市界定。

4. 盲目跟風

投資股票前,不應盲目跟風「炒板塊」或個股。你應了解行業資料,例如政策風險、未來發展等,亦要了解個別股份的資料,例如盈利表現、派息政策等。切忌只求投資貼士,或只知股份代號就作出投資決定。

5. 風險過份集中

部份投資者因為資金不多,股票投資組合過份地集中在某些股票或行業之中。投資切忌孤注一擲,分散投資是紓緩風險的好辦法。同一行業類別中的個別投資往往跟隨同一走勢,你可以加入其他資產類別,例如債券、基金等,避免風險過份集中。

6. 進行高風險投資時缺乏止蝕策略

IEC調查發現在過去12個月曾經投資於金融市場的受訪者當中,53%沒有訂下止蝕策略,當中以女性及低收入人士比例較高。

在進行較高風險的投資,例如利用「保證金」(俗稱「孖展」)戶口買賣股票時,你應與中介人清楚議定何時止蝕離場,以控制風險,避免預期以外的損失。

買賣股票知識

7. 不諳中介人孖展斬倉條款

透過孖展融資買賣股票時,當股價跌至一定水平,中介人或會向投資者追收額外的抵押品(俗稱「補倉」),甚至在未有通知投資者下斬倉,這是因為若干孖展客戶協議規定,即使經紀行表示會給客戶時間提供抵押品,它亦有權毋需待客戶繳足保證金便出售他們的證券。與中介人在開立孖展戶口時,你應確認清楚中介人的斬倉條款,以免日後出現爭議。

8. 落盤價格與成交價格不同

當股份出現大量拋售,價格下跌,借取孖展的投資者需要斬倉時,股份的最終成交價格或會比投資者設定的限價沽盤的價位低,這是因為指定的價格沒有足夠買盤承接相關被斬倉的股份。

另外,供股集資時給予投資者的供股權,亦會隨供股權到期日臨近,和市場供求而出現價格變化,供股權的市場價格因此有可能與理論值不同。

9. 股東一定要接納強制性收購要約?

股東可自行選擇接納該要約或置之不理。

在決定是否接受收購建議之前,你應該仔細閱讀要約收購通函。強制性建議有時難以盡如人意,例如收購價可能未必如想像中吸引。因此,你必須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仔細衡量有關建議各方面的因素,特別是獨立董事委員會及獨立財務顧問對收購要約的意見。

假若你打算接受收購要約,你只須在限期前填妥及交回接納表格。相反,如果你決定不接受有關建議,則毋需採取任何行動。

10. 借孖展抽新股

透過孖展認購新股,雖然可以增加獲派股份的機會,然而若最終認購反應差,以孖展認購的投資者或要全數接貨,獲配發的數量可能比投資者預期為多,在接貨後,投資者通常要補足認購金額,對投資者或造成資金壓力,因而增加風險。

此外,如果認購反應激烈,投資者最終只能獲分發少量股份,股份上市掛牌後的總回報亦未必足以支付借孖展的利息支出。

另外,如果以孖展認購定息產品,例如通脹掛鈎債券、人民幣國債等,孖展的利息支出有可能多過產品派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