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回报是否吸引?

年金
准备退休计划
保险

提起年金,很多人第一个考虑是回报是否吸引,反映大众对年金产品存在一定误解。

若你的目标是追求回报,年金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风险和回报通常呈正向关系,这是理财的基本概念。作为一种退休保险产品,年金风险一般较低,回报亦相对较低。年金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长期的退休收入保障,应对长寿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年金不是投资产品,所以不应纯粹以回报角度考虑投保与否,更不适宜与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作直接比较。

但是,这并不代表不用考虑年金的回报率。首先,年金是长期保险产品,资金被长期锁定,若年金的回报率低于通胀率(香港过去10年平均每年通胀率约为3%),资金购买力便会被长期蚕食。此外,当我们比较不同年金产品时,回报率亦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了解更多: 是否应该买年金?

 

回报表述花多眼乱,最终得看「内部回报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简称IRR)

假设有两项年金产品, ABC年金计划的宣传资料显示总回报大幅高于投入的保费,例如达300%;而XYZ年金计划则提供特别红利及期满奖赏,两者均看似十分吸引,消费者应如何比较?

总回报、红利、奖赏或许看似吸引,但却没有反映时间因素。假设投入相同的本金,一年后派发1万元,跟十年后才派发1万元相比,虽然两者都是获得1万元,但回报率却是完全不同。所以,应把年金的全期保费及获派发的年金收入作年化回报计算 (即计算内部回报率),才可以评估及比较不同年金产品的回报。

内部回报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简称IRR)是一种计算回报的方法。所谓「内部」,是指只计算有关的现金流,包括所有投入的资金(例如保费)、提取的金额(例如年金收入)及时间因素,而不考虑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通胀率)。

 

香港年金计划「内部回报率」可达4%

政府推动的公共年金「香港年金计划」属终身的保证年金。计划于2018年7月推出,以65岁投保100万元为例,男性及女性投保人每月分别可获保证派发5,800港元及5,300港元,直至百年归老。由于是终身年金,所以没有固定年期,若以65岁男性平均预期寿命约为86岁计算,内部回报率约为4%。若投保人寿命愈长,所得的年金收入便愈多,内部回报率亦愈高,反之亦然。(注: 若往后推出的香港年金计划更改计划条款,例如增加或减少保证派发金额,有关内部回报率亦会随之改变。)

 

私营年金留意「保证」与「非保证」的派发金额

私营市场方面,年金产品派发的年金收入金额一般分为「保证」及「非保证」两部分。「非保证」顾名思义并不保证,一般受保险公司投资回报、理赔及盈利等因素所影响。在极端情况下,「非保证」部分可以是零。

作为保障退休生活的产品,年金的「保证」派发金额特别重要。「非保证」金额或许看似吸引,但万一不能兑现,可能会令你的退休收入大失预算。所以,消费者应小心分辨年金派发金额中有多少是保证,多少是非保证,特别是一些标榜高回报的产品。

过往,私营保险公司一般没有提供年金产品的内部回报率,但配合政府的延期年金扣税安排,合资格的延期年金产品须公布其内部回报率,供消费者参考。另外,若你比较熟识电脑操作的话,亦可以自行用Excel试算表计算内部回报率,互联网上有不少教学材料,可供参考。

 

年金率不是回报率

把「年金率」误以为是回报率是一个常见的谬误。年金率一般指每年年金收入金额相对总保费的比率。以香港年金计划为例,65岁男性投保的话,年金率约为7% (即总保费100万,每年约派发7万),而平均内部回报率则约为4%。

保单息率也不等于回报率

有些年金产品容许投保人不提取年金收入金额,而让其按保险公司不时公布的息率在保单内滚存累积。必须注意有关息率只适用于累积滚存的金额,而且保单息率亦可能随时调整。

年金收入金额按年递增不等同更高回报

有些年金产品提供按年递增的年金收入,例如每年增加3%,以平衡通胀风险。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此类产品的保费一般亦会较高,所以并不代表产品的回报一定会较高。另一方面亦可是减低前期的年金收入,而提高后期的派发金额,同样可以做到递增的效果。所以,最终还得计算内部回报率,才能作有效的评估及比较。


最后,消费者应留意回报率不应视作比较年金产品的唯一因素。除回报率外,消费者也应考虑保险公司的信贷风险、服务质素、以及有关年金产品是否符合你的个人需要及负担能力。

投委会及保险业监管局共同制作的教育资讯

2018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