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

虚拟资产/加密资产
首次代币发行
比特币
金融科技
风险
规管及投诉
后生仔投资大计

首次代币发行(ICO),比特币(Bitcoin),加密货币

比特币愈来愈受市场关注,这股热潮不但引发其他加密货币的开发和创立,亦助长了「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s,简称 ICO)的发展。ICO 一般是研发区块链技术项目的网上集资活动。虽然某些 ICO 成功在短时间内筹集巨额资金,因而获媒体关注及报道(例如几分钟或几小时内筹募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资金),但对投资者而言,参与 ICO 可能涉及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须留意 ICO 的研发项目可能最终失败收场,或甚至只是一场骗局。

 

甚么是首次代币发行(ICO)?

一般而言,ICO 是一种集资的方法,计划营办者透过发行数码代币(Digital tokens or coins)换取广泛使用的加密货币(例如比特币或以太币)或现金,藉此为研发特定的区块链项目筹募资金(例如一个新的区块链业务平台)。ICO 计划营办者一般把研发项目的计划书及代币持有人权益罗列在一份称为「白皮书」(white paper)的文件内,并在网上发布。

投资者参与 ICO 的原因可能是希望获得研发项目的相关权益(例如获得新区块链平台或软件的使用权),亦可能是投机性质,期望有关代币将来的价值高于其发行价。

ICO 可以有不同的结构以配合不同的商业目的,例如提供某项物业、资产或业务的投资机会,及/或某种利益或金钱回报的保证。

有关代币在首次发行完成后,可能会被安排在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以便投资者进行买卖。这些代币一般被视作新的加密货币。

甚么是数码代币及加密货币?

数码代币是一种以数码形式代表持有人权益的方法,持有人可以获得数码代币相关资产、利益或产品的拥有权或使用权。加密货币是一种数码代币,一般用作为交易支付、计算单位或储值用途。比特币是其中一种最为人熟悉的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数码代币一般被视作虚拟商品。在很多地区,包括香港,加密货币/数码代币并非法定货币。

有甚么风险?

鉴于 ICO、数码代币及加密货币相关活动的潜在风险,不同地区的监管机构已表示关注及作出警告。一些投资者必须留意的风险包括:

  • 欺诈及骗局

    ICO 一般以研发新科技项目为目标,投资者或因此误坠诈骗陷阱。骗徒可能把 ICO 包装成吸引的投资机会,以新科技及高回报作招徕,诱骗投资者投入资金。在某些地区,ICO 可能被定性为非法活动。

    在一些加密货币投资骗局个案中,曾经有网上交易平台声称提供保证回报,哄骗投资者购入「比特币采矿合约」,但事后却突然关闭,卷款潜逃。

  • 洗钱、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及其他违法活动

    ICO 相对匿名的交易特点及快速的集资能力,使其容易招致潜在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的风险。若有关活动或交易平台涉及犯罪活动,执法机构可能会采取法律行动关闭有关活动/平台,投资者可能无法取回已投入的资金。

  • 研发项目前景及有限资讯

    即使 ICO 的研发项目是真确而实在的,又或者已取得初步成绩,但由于 ICO 计划营办者未必有可靠的往绩,研发项目可能会被暂停或推迟,有关代币可能因此变得亳无价值。

    ICO 通常提供一份「白皮书」以解释研发项目的概念、所使用的技术,以及业务前景等。这些「白皮书」一般十分复杂及高度技术性。此外,这些「白皮书」在整体内容、完整性、风险披露或审计要求方面没有既定的标准或格式,当中的内容更可能没有经过任何核实或根本无法核实。

  • 平台风险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由私人公司设立,可能不受规管及位处海外。如出现平台倒闭、停止运作或被黑客入侵等情况,投资者可能会全数损失存放在这些平台上的加密货币。例如 Mt. Gox 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但在2014年倒闭,其为客户持有价值以百万美元计的比特币被黑客盗取。因网络攻击而导致加密货币失窃的个案有上升趋势。
  • 钱包保安

    加密货币钱包(cryptocurrency wallet) 储存加密货币的公钥 (可理解作储存加密货币的地址)及私钥 (动用加密货币所需的密码),诸如黑客入侵、病毒感染、密码遗失或盗窃等情况可能导致加密货币损失。所拥有的加密货币亦可能会因遗失钱包而永远失去。由于加密货币系统相对匿名及没有中央资料储存库,寻找遗失了的加密货币的成功率十分低。
  • 极度波动及高度投机性

    数码代币及加密货币的估值通常不透明,而且具高度投机性。它们一般没有任何实质资产支持。此类代币或会成为纯粹投机买卖的工具,其交易价格或会在短时间内大幅波动。数码代币可以变得毫无价值,投资者可能会损失所有投资金额。
  • 流通性风险

    即使数码代币及加密货币可于二手市场上买卖,市场上也不一定有足够的活跃买家和卖家,而数码代币及加密货币亦未必被广泛接纳作交易和付款用途。代币持有人可能难以将代币出售,在最坏情况下,投资者可能完全无法变现或使用其持有的代币。
  • 没有实物支持

    加密货币可能没有实物、发行人或实体经济的支持。若加密货币停止买卖或营运商停止营运,投资者可能无法获得退款。
  • 跨境风险

    跟很多崭新的网上投资活动一样,ICO 可跨境进行及不受地域限制,要核实 ICO 的真实性或营运者的身分可能十分困难。基于其跨境性质,如果出现欺诈、违约或倒闭等情况,一般难以界定投资者应根据何处的法例追讨权益。假如出现任何问题,投资者可能难以行使权利及保障自身权益。

数码代币/加密货币及 ICO 活动在香港是否受到监管?

在香港,数码代币/加密货币通常被认为具有「虚拟商品」的特点,而虚拟商品本身并非《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证券」。数码代币/加密货币亦不是香港的法定货币。

但是,ICO 的结构可能各有不同,视乎个别 ICO 的事实及情况,当中所发售或销售的数码代币可能属于《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证券」,并受到香港证券法例所规管。

另外,根据证监会于2019年11月所公布的监管框架,虚拟资产平台营运者如就至少一只证券型代币提供交易服务,便须向证监会就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7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受规管活动领取牌照,并受与适用于证券经纪商及自动化交易场所的标准相若的特设规定所约束。了解更多: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是否受监管?

详情请参阅:

加密货币、ICO 与其他涉及数码代币的投资安排属于高度投机性质的活动,并可能涉及重大风险。投资者须加倍小心,了解当中的特性和风险。你不应投资任何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金融产品或活动。未有全面了解其特性、运作机制及风险之前,切勿跟风投机。如有疑问,应寻求法律及/或专业意见。

 

进一步了解比特币

Bitcoin

比特币于2009年面世,是第一只加密货币。自此之后,数以百计的加密货币相继推出,例如以太币(Ether)、瑞波币(Ripple)和莱特币(Litecoin)等。

比特币并非以实物方式存在,它是由一名或一群身分未明的程式编写员开发和创立的电子支付工具。比特币可透过电子方式传送,亦可以用作向接受比特币的商户「支付」或交换货物或服务。与传统货币不同,比特币得不到任何银行、政府或发行人的支持。在香港,比特币被视作虚拟商品,而非法定货币。

比特币可经由比特币交易平台买卖,亦可透过流动应用程式及电脑作数码传送。比特币可以储存在云端(cloud)或使用者电脑上的「数码钱包」之内。

比特币没有实物形态,我们见到的只是它的交易纪录。比特币以「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操作,在比特币网络进行的每一项交易都记录在公开的网上帐目内。每当一项新的比特币交易产生时,便会被加进区块链内。每项交易均由其他比特币使用者(称为矿工)核实,矿工可以透过核实其他人的交易赚取比特币作为回报。这种核实及奖励过程称为「比特币采矿」(Bitcoin Mining)。

虽然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在过去数年日渐盛行,但前景仍然难以预测。加密货币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演变。比特币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受性仍然是未知之数,它们并未有广泛地被商家接纳为一种付款的方式。加密货币的价值经常大幅波动,甚具投机意味。消费者在考虑买卖、投资、持有或以这些加密货币进行交易时,必须加倍小心。


201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