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回報是否吸引?

年金
準備退休計劃
保險

提起年金,很多人第一個考慮是回報是否吸引,反映大眾對年金產品存在一定誤解。

若你的目標是追求回報,年金可能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風險和回報通常呈正向關係,這是理財的基本概念。作為一種退休保險產品,年金風險一般較低,回報亦相對較低。年金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長期的退休收入保障,應對長壽所帶來的財務風險。年金不是投資產品,所以不應純粹以回報角度考慮投保與否,更不適宜與股票、債券等投資工具作直接比較。

但是,這並不代表不用考慮年金的回報率。首先,年金是長期保險產品,資金被長期鎖定,若年金的回報率低於通脹率(香港過去10年平均每年通脹率約為3%),資金購買力便會被長期蠶食。此外,當我們比較不同年金產品時,回報率亦是重要考慮因素之一。

了解更多: 是否應該買年金?

 

回報表述花多眼亂,最終得看「內部回報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簡稱IRR)

假設有兩項年金產品, ABC年金計劃的宣傳資料顯示總回報大幅高於投入的保費,例如達300%;而XYZ年金計劃則提供特別紅利及期滿獎賞,兩者均看似十分吸引,消費者應如何比較?

總回報、紅利、獎賞或許看似吸引,但卻沒有反映時間因素。假設投入相同的本金,一年後派發1萬元,跟十年後才派發1萬元相比,雖然兩者都是獲得1萬元,但回報率卻是完全不同。所以,應把年金的全期保費及獲派發的年金收入作年化回報計算 (即計算內部回報率),才可以評估及比較不同年金產品的回報。

內部回報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簡稱IRR)是一種計算回報的方法。所謂「內部」,是指只計算有關的現金流,包括所有投入的資金(例如保費)、提取的金額(例如年金收入)及時間因素,而不考慮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通脹率)。

 

香港年金計劃「內部回報率」可達4%

政府推動的公共年金「香港年金計劃」屬終身的保證年金。計劃於2018年7月推出,以65歲投保100萬元為例,男性及女性投保人每月分別可獲保證派發5,800港元及5,300港元,直至百年歸老。由於是終身年金,所以沒有固定年期,若以65歲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約為86歲計算,內部回報率約為4%。若投保人壽命愈長,所得的年金收入便愈多,內部回報率亦愈高,反之亦然。(註: 若往後推出的香港年金計劃更改計劃條款,例如增加或減少保證派發金額,有關內部回報率亦會隨之改變。)

 

私營年金留意「保證」與「非保證」的派發金額

私營市場方面,年金產品派發的年金收入金額一般分為「保證」及「非保證」兩部分。「非保證」顧名思義並不保證,一般受保險公司投資回報、理賠及盈利等因素所影響。在極端情況下,「非保證」部分可以是零。

作為保障退休生活的產品,年金的「保證」派發金額特別重要。「非保證」金額或許看似吸引,但萬一不能兌現,可能會令你的退休收入大失預算。所以,消費者應小心分辨年金派發金額中有多少是保證,多少是非保證,特別是一些標榜高回報的產品。

過往,私營保險公司一般沒有提供年金產品的內部回報率,但配合政府的延期年金扣稅安排,合資格的延期年金產品須公布其內部回報率,供消費者參考。另外,若你比較熟識電腦操作的話,亦可以自行用Excel試算表計算內部回報率,互聯網上有不少教學材料,可供參考。

 

年金率不是回報率

把「年金率」誤以為是回報率是一個常見的謬誤。年金率一般指每年年金收入金額相對總保費的比率。以香港年金計劃為例,65歲男性投保的話,年金率約為7% (即總保費100萬,每年約派發7萬),而平均內部回報率則約為4%。

保單息率也不等於回報率

有些年金產品容許投保人不提取年金收入金額,而讓其按保險公司不時公布的息率在保單內滾存累積。必須注意有關息率只適用於累積滾存的金額,而且保單息率亦可能隨時調整。

年金收入金額按年遞增不等同更高回報

有些年金產品提供按年遞增的年金收入,例如每年增加3%,以平衡通脹風險。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此類產品的保費一般亦會較高,所以並不代表產品的回報一定會較高。另一方面亦可是減低前期的年金收入,而提高後期的派發金額,同樣可以做到遞增的效果。所以,最終還得計算內部回報率,才能作有效的評估及比較。


最後,消費者應留意回報率不應視作比較年金產品的唯一因素。除回報率外,消費者也應考慮保險公司的信貸風險、服務質素、以及有關年金產品是否符合你的個人需要及負擔能力。

投委會及保險業監管局共同制作的教育資訊

2018年12月21日